![关闭](/images/pc/chacha.png)
![完成](/images/pc/cg.png)
门路、制造局路等路名中的“局”字,得名于马路附近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。它是中国晚清时期最重要的军工厂,开辟了中国工业发展从无到有的开端。100多年的城市发展,伴随着城市更新中不断迸发的创意。从“江南制造”到“江南智造”,从工业时代迈入文创时代,锦和越界智造局见证了老旧厂区到创意园的新生。
江南机器制造总局
江南机器制造总局(又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)成立于1865年,是清朝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,是晚清中国规模最大、最重要的军工厂。
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开端,代表了民族工业的兴起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,为江南造船的前身。
江南造船厂
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之初,集舰船、枪炮、弹药、水雷等制造于一身。1890年代,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先进、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厂”。
1905年,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,史称“局坞分家”,江南船坞专营造船,1912年改称“江南造船所”,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。
江南造船厂创造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:中国第一艘潜艇,第一艘护卫舰,第一台万吨水压机,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“东风”号……谱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华丽篇章。江南制造,也成为中国工业遗产的璀璨名片。2008年,因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,江南造船厂从浦西黄浦江畔整体搬迁到长兴岛。
从“江南制造”到“江南智造”
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,局门路、瞿溪路路口出现了四个铜铸大字“江南智造”。100多年前,中国制造业吹起开端的号角;100多年后,同一片土地扬起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锋旗帜。从“江南制造”到“江南智造”,见证了近代工业到现代工业,工业化到后工业化,上海产业发展史的缩影。
原有的先进机械制造企业纷纷外迁,工业时代遗留下的老旧厂房经过更新改造,蝶变成为黄浦江畔文化创意产业园区“创意再生”的花园。江南智造保护了城市文化延续和发展脉络,充分挖掘老旧厂房建筑的潜在价值,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的当代价值,是城市更新改造进程中,城市历史保护样板和产业城区融合的典范。
位处“江南智造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核心位置的锦和越界智造局,便是这片花园里特色鲜明的“街区式”文创园区。
since 2007 越界智造局
越界智造局位于黄浦区蒙自路169号,地处世博和新天地核心商务区连线的中点,现代商务集聚,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。信步可达轨道交通地铁4/9/13号线。
上图:原上海紫光机械厂旧址 下图:原丽园路沿街景观
越界智造局的前身是上海紫光机械厂,典型的重工业性厂房形态建筑。锦和商管延续了“江南制造”片区的工业文脉,挖掘了旧厂房的建筑历史内涵,在保留原厂区内老上海风情和Art Deco风格的基础上,对厂房主要建筑加以改造。打开建筑中间通道,以增加厂区视线的通透性与互动性,使得整个建筑由低到高、由表及里进行组合。
锦和商管在打造越界智造局时,同时注重园区的景观规划。在户外活动空间上采用外景内借、内外交融的方式,充分打开建筑通道,铺设木质平台,设计空中花园和户外观景平台。区外城市公共绿地与内街人工景观交相辉映,空中花园与区外公园绿景连接,创造了办公空间观景,形成了整合工业元素、都市绿景的充满个性、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。
旧厂区的建筑历史文脉和国际化企业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,营造了越界智造局国际化、信息化、集约化、人文化的社区式工作生活氛围,现代、简约、大气、稳重。同时以“智造世界、激享生活”的态度成为文化传媒、广告设计、咨询服务业、网络信息、建筑及工业设计等创意创新企业的首选。曾是上海“创意发声”“江南大讲堂”的举办地。曾获国家工信部“江南智造”授牌、“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”授牌。